珊溪镇小南林校区
 
服务在线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联系方式
陈经理:13000000000
联系方式

联系人:

电 话:

邮 箱:

地 址:


新闻详情

三年级科学11月份过程性评价

文章附图

三年级科学11月份1评价

一、学习内容

11月份学习内容为: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3-8课:《压缩空气》、《空气有质量吗》、《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我们来做“热气球”》《风的成因》、《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学生对天平这种测量工具已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天平的倾斜可以反映出轻重,这是实验的基础,基于轻重的判断学生才能论证空气究竟有没有质量。热气球是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一个物件,三年级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甚至有一些学生有过亲身体验的经历,对热气球具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了解“热气球是需要靠热才能进行升空”的这一前概念,但是对“热气球受热后是怎样飞起来的?”这一问题不能做出具体的解释。

三、月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空气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各种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感官并运用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本单元的第2—7课都是在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和特征。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也可以被压缩,这是对空气存在状态的探究;空气有质量并且很轻,大量的空气聚集在一起可以被称量;热空气会上升,空气会流动形成风,这是对空气属性的探究。借助生活中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能被压缩等,同样也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学习空气做铺垫。对空气的物质属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本课希望学生仔细观察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试探性地从微粒的角度对现象进行解释。

第二单元第4—8课,孩子能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之后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进行探索和求证的一课。要让学生用“质量”一词替换学生常说的“重量”一词,但不需要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质量。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到相同质量的物体有不同的体积,从而对物体密度有一个直观的感知,为以后学习密度概念积累经验。从热气球的升降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的升降现象。风的成因,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除了让学生意识到空气对人类以及动植物的生存意义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到的有关空气特征和作用的内容,用多种形式总结提炼。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通过注射器压缩空气活动,知道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或扩张,认识到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2.通过称量皮球以及称量前后的质量变化,知道空气是有质量的,而且空气的质量是可以被称量的。

3.通过利用多种足够“轻”的物体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并类比、转化出一袋(约100筒)空气的质量,知道一定量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

4.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认识空气受热后会变轻上升,变冷后又会下降。

5.通过课堂的模拟实验,知道冷热的空气流动形成风。

科学思维:

1.用比较的方法,区分空气和水相同条件下被压缩时的不同特点。

2.在测量空气质量的活动中,通过比较皮球前后两次的质量变化,理解空气是有质量的。

3.能使用类比、转化的方法,推测出更大体积空气的质量。

4.能基于放飞“热气球”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合理分析并解释“热气球”的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及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5.
基于“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观察,合理推测风的形成。

探究实践:

1.通过探究压缩空气和水的活动,能用图画来记录压缩的现象,简述空气很容易被压缩的原理。

2.将称量空气的质量活动贯穿在预测、实验、论证的一系列活动中,掌握用称量的方式来测量空气的质量,建构空气有质量的概念。

3.在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并记录20筒空气的质量,通过类比、转化的方式得出一袋空气的质量。通过对比一袋空气和它同质量的“标准物”,认识到质量相同的物体可能体积不同。

4.在放飞“热气球”活动中,能运用画图、书写等形式记录实验现象。

5.在观察热空气上升现象中,用文字、画图的形式记录并解释实验现象。

态度责任:

1.通过体验空气被压缩,认识到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感悟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2.通过“空气有质量吗”,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意识到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

3.
在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中,细致操作、仔细观察实验,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4.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并发展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

5.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并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学生思考提出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方法。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变冷后又会下降。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教学难点:

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或扩张。学生通过去判断后加入的空气是否有质量去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四)材料清单

四人一小组)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学生小组准备:水杯、注射器、天平、打气筒、球针、回形针、豆子、皮球、医用棉花球、大塑料袋、纸筒、盒子、双面胶、透明塑料膜、蜡烛、火柴、蚊香、小纸条等。

四、“1”的评价——作业评价

1.评价标准:

《科学课堂作业本》练习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习惯态度,每页练习我将认真翻阅并加以合理评价,根据学生完成该作业的质量来判断其水平和能力。课堂作业实施作业质量的等级评价加书写星级评价的双评价制度,有错的及时订正并给予二次批改,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所以我把作业书面评价分正确率和字迹工整两部分。作业的正确率用A、B、C的等级评价,作业字迹的工整用“☆”等级表示。对于课堂作业本有错的孩子,进行面批二次批改,订正。能够及时订正错题的学生给予图案评价,表示订正后的表扬和鼓励,让有错的孩子不会失去信心。

2.评价标准:

A:作业独立完成,及时上交,正确率高,书写整洁;

B:作业独立完成,及时上交,有1-2个错误,能及时订正、书写整洁;

C:作业不能独立完成,迟交,错误较多,书写不认真。

5☆:书写工整美观;4☆:书写整洁端正涂改少;3☆:书写比较端正涂改少;2☆:书写较潦草;☆:书写不认真涂改多。

3.
作业本展示和优秀作业展评:



4.作业评价反馈小结:

本月出错率较高或者较难完成的题分析与措施:1、第26页做“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时,如果将活塞往下压,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活塞能下压,但不能压到底,这题和课堂实验相结合,说明空气容易压缩,但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就无法继续压缩了,也就是不能压缩到0,做错的学生说明对压缩水和空气的实验还存在混淆或没有理解应用,让孩子们再次拿出注射器动手做一做再去理解。本题延伸,实验时松开推注射器活塞的手,活塞又会弹回来,这说明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2、作业本37页“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里并用气球嘴将瓶口封闭,然后用力往气球里吹气,发现气球只能被吹大一点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塑料瓶里的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如果在上一题的塑料瓶上戳一个小孔,再吹气球,这时气球会比原来大,因为瓶里的空气会被挤出去,气球吹气就能变大。在解答这两套连续性题目时,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题目,我特地带着土木中的用气球嘴将瓶口封闭的两个矿泉水瓶(其中一个瓶子戳一个小孔)进教室,让学生能亲眼验证时怎样的一个现象,鼓励学生在课后能试着做一做,希望学生能从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