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溪镇小南林校区
 
服务在线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联系方式
陈经理:13000000000
联系方式

联系人:

电 话:

邮 箱:

地 址:


新闻详情

三年级科学9月份过程性评价

文章附图


三年级科学9月份过程性评价

一、学习内容

9月份学习内容为: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1--5课:《水到哪里去了》、《水沸腾了》、《水结冰了》、《冰融化了》、《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二、学情分析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水沸腾的现象,但多为感性认识,比如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会上升、水烧开时会有气泡产生同时发出声响等等。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以及用酒精灯加热水的实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正确规范的实验指导。

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冰融化了》是学生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后展开的。学生对冰既熟悉又陌生:冰融化这个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但学生往往缺少细致地观察冰融化的过程,也没有比较冰融化成水后体积的变化。因此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就成为本课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有序交流等良好的科学习惯。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学习过《它们去哪儿了》,知道水能溶解盐、红糖,
不能溶解小石子,判断溶解的现象是颗粒看不见了。这节课,在基于学生对溶解的已有认知上继续探究盐、小苏打这些能溶解的物质,究竟能溶解多少。

三、月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水到哪里去了》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水结冰了》旨在引领学生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能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身心体验。水的沸腾实验中有温度计的使用、石棉网的作用、酒精灯加热的注意事项、水量和水温的选取、仪器摆放的方法介绍等问题,内容多且杂。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学生经历观察水结冰过程,得出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冰融化了》学生将经历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教材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其他现象。本课安排了三项探究活动:一是学生用吸管或吹风机向冰块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融化的原因;二是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了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三是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建立起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本课通过回顾“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聚焦“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和小苏打”,学生经历“猜测-讨论-验证”,用对比实验来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得出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并使学生初步建立控制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会使实验的快慢和数据的精确度不同,但是都能得出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发现不同物质在等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不一样的。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2.通过利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活动,知道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会沸腾,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体积会变大。

3.通过观察和测量水结冰实验,知道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后,水的温度和状态也会发生变化;认识到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变成固体状态,并且向周围放出热量。

4.观察加热后冰块的变化,知道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5.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认识到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2.通过交流、分析、概括等方法,知道水沸腾与水蒸发两种现象的异同。

3.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能找到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化的证据,能建立起热量和水的状态变化之间的联系。

5.能初步建立直观模型解释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

探究实践:

1.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2.能够正确利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用口述、图文结合、数据等方式表达水加热过程、水沸腾时观察到的现象。

3.在观察水结冰的过程中,能用温度计测量和记录出水结冰时的各种变化,会思考冰与水是否为同一种物质。

4.能在加热冰块的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现象,收集冰融化成水体积变化的证据和热量变化的证据,得出结论。

5.对比实验的方法,能观察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

态度责任:

1.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2.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形成实事求是、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以及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3.在观察水结冰的实验活动过程中,能产生对物质状态变化的兴趣,保持认真、细致的观察水的不同状态转化的态度。

4.在探究过程中,能保持认真、细致的实验态度,能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观察水加热和沸腾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经历冰融化成水过程中现象的观察。发现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量不一样。

教学难点:

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水沸腾现象的实验和分析。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通过规范的操作获取
25 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

(四)材料清单

四人一小组)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1套、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试管、清水、碎冰、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橡皮筋;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冰冰)、烧杯、热水、记号笔;食盐20g、小苏打20g、烧杯2只(装50ml水)、玻璃棒2根。

四、“1”的评价——作业评价

1.评价标准:

《科学课堂作业本》练习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习惯态度,每页练习我将认真翻阅并加以合理评价,根据学生完成该作业的质量来判断其水平和能力。课堂作业实施作业质量的等级评价加书写星级评价的双评价制度,有错的及时订正并给予二次批改,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所以我把作业书面评价分正确率和字迹工整两部分。作业的正确率用A、B、C的等级评价,作业字迹的工整用“☆”等级表示。对于课堂作业本有错的孩子,进行面批二次批改,订正。能够及时订正错题的学生给予☺图案评价,表示订正后的表扬和鼓励,让有错的孩子不会失去信心。

2.评价标准:

A:作业独立完成,及时上交,正确率高,书写整洁;

B:作业独立完成,及时上交,有1-2个错误,能及时订正、书写整洁;

C:作业不能独立完成,迟交,错误较多,书写不认真。

5☆:书写工整美观;4☆:书写整洁端正涂改少;3☆:书写比较端正涂改少;2☆:书写较潦草;☆:书写不认真涂改多。

3.
作业本展示

4.作业评价反馈小结:

科学作业本以检测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的水平为目的,以多种作业形式为手段,全面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是重要的过程性和诊断性评价工具。本册科学作业本突出基础性,既有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渗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弹性。利用作业本,学生可以知道自己达到教学要求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和不足,进而改进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带“*”的为选做题。

本月出错率较高或者较难完成的题分析与措施:1、作业本第2页,科学阅读:人们把水蒸气预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称为(),很多学生会选A选项“蒸发”,对于这些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没认真看阅读内容,就看到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水到哪里去了》,就只记得蒸发了。熟不知水和水蒸气可以互相转换,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时是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是凝结,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多举例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加以区分,另外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养成认真阅读,划出关键信息内容的习惯。2、作业本9-10页的6个选择题和科学阅读出错率较高,主要原因在于做实验前注意事项学生每认真倾听,做完实验后没时间总结,导致很多题没仔细思考,科学阅读则是对溶解度的数据分析存在困难,让学生学会找到食盐的溶解度,并在表格中对应找到食盐的溶解性等级范围。